昆明市“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2023-08-22 00:00

一、 规划背景

(一)基本现状

1. 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增加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从2015年的4490个增加到2020年的5526个。2020年,全市共有医院322个(公立医院105个,民营医院21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10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91个,乡镇卫生院95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3124个,村卫生室1263个,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3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7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7个,急救中心(站)2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6个,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个〕。

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2015年的8.27张增加到2019年的9.22张(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核增,该指标2020年完成值为7.7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从2015年的3.61人、4.21人增加至2020年的3.96人、5.38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2015年的1.74人增加至2020年的1.93人。

2.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2020年,昆明市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4877.9万人次,比2015年的4477.0万人次增加8.95%,其中医院2917.4万人次(占59.8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775.9万人次(占36.41%)。优质医疗资源引进取得新突破,与9家国内顶尖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卫生合作。“十三五”期间,昆明市继续实施14家县级医院提质达标建设工程,12家县级医院通过省级验收。加强采供血质量安全管理,昆明市荣获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云南昆明血液中心获第九届昆明市市长质量奖。

3. 居民综合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2020年,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36岁,完成《昆明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制定的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的目标。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由2015年的11.40%提高到2020年的26.75%。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由2015年的21.05/10万下降至6.55/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15年的5.95‰下降到3.0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5年的7.63‰下降到4.18‰。“十三五”期间昆明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未发生因防控措施不力而导致的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2020年,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66.20/10万,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居民综合健康指标均已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居民综合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

1. 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优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队伍数量不足和能力偏低。2020年底,昆明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280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3487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街道)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基层卫生技术人员23920人,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总量的25.78%,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863人,占全市执业(助理)医师的32.44%。二是高层次人才缺乏,突出表现为全科医生短缺,药师数量不足且增长缓慢,精神科、儿科、康复科等医师短缺。受区位、成长平台等要素影响,市级医疗机构对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吸引力不足。全市卫生科技高层次人才短缺,卫生领域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较为突出,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培养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留不住,无法有效带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

2. 公共卫生机构体系不健全,疾控防疫能力待提升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站、急救中心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装备现代化和智慧化水平不高。综合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平急结合转换能力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等疾病预防控制核心能力不强。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仍不健全。公共卫生机构总体指挥调度协调不足,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与发达地区相比,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能力相对较弱,设施设备及业务用房配置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求。2所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不清、业务交叉,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规模偏小,服务能力不强。

3. 医疗卫生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整体效率不高

县(市)区、滇中新区、开发(度假)区、自贸试验(经济合作)区(以下简称“各县区”)医疗卫生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主城五区,医疗资源要素(床位、卫生技术人员、设备等)与患者高度集中,三级医院超负荷运转与大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资源利用不足现象并存,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致使较多郊县区难以就近获得高水平医疗服务。妇产科、儿科、精神科、口腔科、康复科、老年医学科等专科服务资源错配与配置不足并存。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还不充分,中西医互补协作格局尚未形成。社会办医仍呈小散弱的局面。公立医院、三级医院病床使用率进一步增高,持续超负荷运转,而民营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持续下降。

4. 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水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2020年底,昆明市三级医院仅36个,全国领先专科、知名专家较少,优质医疗资源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中心城市相比缺口较大。学科实力较落后,建设内涵不足,国家级重点专科缺乏。另外,全市居民死因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昆明市应对此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主城区人口剧增,原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和人员已不能满足群众对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仍然较弱,受新冠疫情和防控措施要求的影响,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呈下降趋势,2020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仅为33.60%,与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期间,昆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积极推动健康昆明行动,为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速从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汇聚了合力;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滇中城市群发展规划等重大战略的推进实施,为推动全市卫生健康服务资源共享、均衡发展创建了前所未有的平台。

随着磨憨—磨丁合作区的建设发展,昆明市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南亚东南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参差不齐,对昆明市跨境和新发传染病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疗保障政策的优化调整,对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加速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存量床位使用效率提出了更现实的要求。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卫生健康服务供给的可及性、便捷性、舒适性和质量的要求加速升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对昆明市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挑战。生育需求变化和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对昆明市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构建高质量普惠性的0—3岁婴幼儿照护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二、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服务体系从规模数量增长型转变为质量效益提升型、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变为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卫生健康服务。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系统整合。统筹区域、城乡资源配置,统筹预防、治疗、康复与健康促进,坚持中西医并重,提高整体效能。结合人口结构、分布、疾病谱等因素,分类制定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需求导向,提质扩能。以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扩大资源供给,优化结构布局,提升配置效率。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缩小区域、城乡、人群之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夯实基层基础。

医防协同,平急结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医防协同长效机制。立足平时需求和保障重大疫情防控需要,提高平急结合和快速转换能力,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强化政府投入保障、管理监督等责任,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医疗卫生机构,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

改革创新,强化支撑。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与财政、医保、人力资源等政策的系统集成,发挥人才、科技和信息化的引领支撑作用。把握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重要机遇,增强核心引擎功能,扩大区域影响力和学科引领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健康昆明行动,初步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健康名城”和“区域性国际医疗中心”。高效快捷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学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居民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